上仪防腐热电偶的耐磨处理:碳化钨涂层与热端加固的技术解析

2025-09-22

 

  在化工、冶金、电力等工业*域,温度测量是保障工艺稳定性的核心环节。然而,高温、强腐蚀、高流速介质等极端工况对热电偶的耐用性提出严苛挑战。上海仪表厂(上仪)通过碳化钨涂层技术与热端结构加固的协同创新,为防腐热电偶提供了双重防护屏障,显著提升了设备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。本文将从材料科学、热力学原理及工程应用角度,解析这两项技术的核心机制。

  一、碳化钨涂层:硬质防护的化学密码

  1. 涂层材料的本质特性 

    铠装热电偶2.jpg

  碳化钨(WC)是一种由钨(W)与碳(C)组成的金属陶瓷化合物,其晶体结构为六方密堆积,赋予材料高硬度(HV1200以上)、高熔点(2870℃)及优异的化学惰性。当WC以涂层形式沉积于热电偶保护管表面时,可形成一道兼具耐磨与耐腐的物理屏障:

  耐磨机理:WC的硬度接近金刚石,能有效抵抗介质中硬质颗粒(如矿渣、结晶盐)的微观切削作用,减少因摩擦导致的壁厚减薄。

  耐腐机理:WC在非氧化性酸(如盐酸、硫酸)及中性介质中稳定性极高,其致密结构可阻断氯离子、硫化物等腐蚀性离子的渗透,延缓基材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进程。

  2. 涂层制备的工艺突破

  上仪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(HVOF)技术实现WC涂层的沉积。该工艺通过燃料(如丙烷)与氧气混合燃烧产生高温高速火焰(速度达2000m/s以上),将WC粉末熔融并加速喷射至基材表面,形成低孔隙率(<1%)、高结合强度(>70MPa)的致密涂层。与传统电镀硬铬相比,HVOF涂层在耐磨性、耐蚀性及环保性(无六价铬污染)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。

  3. 涂层与基材的协同效应

  为避免涂层与金属基材因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开裂,上仪通过梯度过渡层设计优化界面结合:在不锈钢保护管与WC涂层间引入镍基合金中间层,利用其良好的塑性与WC的硬度形成互补,既缓解热应力又增强附着力。此外,涂层表面经抛光处理降低粗糙度(Ra<0.8μm),减少介质流动时的湍流冲刷,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。

  二、热端加固:结构优化的热力学逻辑

  1. 热端磨损的根源分析

  热电偶的热端(测量结点)是温度感知的核心区域,其磨损主要源于两方面:

  机械冲击:在振动设备(如泵、压缩机)中,热端可能因共振与固定部件碰撞,导致结点松动或电极断裂。

  热应力疲劳:频繁的冷热循环使热端材料(如镍铬合金)产生塑性变形,积累至一定程度后引发裂纹扩展。

  2. 结构加固的三大策略

  上仪通过以下设计提升热端的抗磨损能力:

  流线型头部造型:将传统圆柱形热端改为球形或锥形结构,减少介质流动时的阻力系数(Cd值降低30%以上),降低湍流引发的冲击载荷。

  微型化结点设计: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将热端尺寸缩小至φ0.5mm以下,在保*测温精度的同时,减少结点与介质的接触面积,从而降低磨损速率。

  弹性缓冲层集成:在热端与保护管间嵌入镍钛合金记忆弹簧,利用其超弹性特性吸收振动能量,避免机械冲击直接传递至结点。

  3. 材料选型的热匹配原则

  热端材料需兼顾高温强度与热膨胀兼容性:

  镍基合金(如Inconel 600):在600℃以下工况中,其屈服强度可达300MPa以上,且热膨胀系数(14.5×10⁻⁶/℃)与不锈钢保护管接近,可减少热应力集中。

  陶瓷基复合材料(C/C-SiC):在1000℃以上高温环境中,碳纤维增强的碳化硅基体可维持结构稳定性,同时其低导热性(5-20W/m·K)有助于保护热端免受热震损伤。

  三、技术协同:从单一防护到系统强化

  碳化钨涂层与热端加固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通过功能互补形成完整防护体系:

  外层防御:WC涂层阻挡介质中的硬质颗粒与腐蚀性离子,减少保护管的磨损速率,为内部热端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。

  内层强化:热端的流线型设计、微型化结点及弹性缓冲层,进一步降低机械冲击与热应力对测温核心的损伤风险。

  寿命协同:涂层延缓保护管失效时间,热端加固延长结点使用寿命,两者共同提升热电偶的整体可靠性,减少非计划停机与维护成本。

  上仪防腐热电偶的耐磨处理技术,本质上是材料科学与结构工程的深度融合。碳化钨涂层以化学惰性抵御腐蚀,以硬质屏障对抗磨损;热端加固通过流体力学优化与热应力管理,提升核心部件的生存能力。这一技术组合不仅延长了设备寿命,更推动了工业测温向高精度、长周期、免维护的方向演进,为极端工况下的工艺控制提供了可靠保障。


上仪差压表在电力行业锅炉风压监测中的技术解析与应用价值

 

没有了!